—— 企業郵箱 ——
徐性初院士 | 中國科學院院士、精密機床設計及工藝專家。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名譽院長。畢業于大連工學院機械系機床工具專業,在機械工業部北京機床研究所期間歷任技術員、工程師、高工(研)、室主任、副總師、所長?,F工作于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科技委任副主任,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第七-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徐性初院士長期從事精密計量及精密量儀研制和精密加工及超精密機床設計及制造工作。曾主持研制了我國第一臺一米縱動光電比長儀、以激光波長為基準的刻制一米光柵和磁柵母機。開發了超精密機床及超精密加工技術,先后研制成功超精密車床、銑床等新產品,同時創造了一套低成本的關鍵制造技術。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及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
林尚揚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焊接專家,博士生導師?,F任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哈爾濱焊接研究所技術委員會主任。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焊接專業,在哈爾濱焊接研究所工作期間,先后任課題組長、研究部主任兼主任工程師、所副總工程師、所技術委員會主任等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5年榮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學會授予的“中國焊接終身成就獎”;2009年7月榮獲IIW授予的“巴頓終生成就獎”;2010年12月榮獲“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提名獎。 林尚揚院士40多年來—直奮斗在科研第一線,完成了20余項重大課題,取得多項重大的科研成果,共獲國家及部委獎勵11項,并撰寫論文40多篇,專著2部。60年代主持研究成功4種屈服強度400-600MPa 低合金高強鋼埋弧焊及電渣焊焊絲,這些焊絲至今仍在生產中使用;70年代發明水下局部排水CO2氣體保護半自動焊方法,使我國水下焊接技術進入世界先進水平行列;80年代發明了雙絲窄間隙埋弧焊方法,解決了特厚鋼結構焊接的質量與效率的矛盾以及焊接自動化問題;90年代先后完成摩托車自動焊接機群和推土機臺車架焊接機器人工作站的研制任務;2001年完成了科技部大功率固體激光焊接與切割技術和生產成套設備的科技攻關項目。 林尚揚院士還從事著大量的社會工作。曾兼任中國焊接學會秘書長,國際焊接學會(IIW)中國委員會主席、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博土生導師,哈爾濱市科協主席、黑龍江省科協常委,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科技委員會特邀委員,黑龍江省及哈爾濱市政協委員等職。 |
陳蘊博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級高工,博士生導師?,F任第八屆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兼咨詢委員會主任;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先進制造技術研究中心材料工程技術研究所所長;先進成形技術與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熱處理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中國能源學會副會長等職。1988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1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9年被聘為“杭州裝備制造業塊狀經濟轉型升級專家服務組首席專家”。 陳蘊博院士長期在科研生產第一線,從事材料學、材料加工、表面工程和模具技術領域科技工作,在解決重大工程裝備及相關的關鍵制造技術問題、新材料新工藝共性技術、表面工程技術和材料環境損傷失效抗力指標體系方面,都有諸多的學術和技術創新。主持承擔國家“十五”、“十一五”、新材料技術領域國防先進材料重大專項,承擔多項國家863專項、973和863子項,攻關項目、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及“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曾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以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等重大科技成果獎達10多項次,獲取發明專利4項,出版專著3部,發表論文100多篇。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0余名。 |
單忠德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總院集團技術委員會主任,長期從事數字化機械裝備與先進成形制造技術研究,在自動染色數字化裝備、數字化無模鑄造復合成形技術與裝備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推動紡織、鑄造行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與重大技術裝備創新。 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特等獎1項、中國專利金獎1項等獎勵。起草國家、行業等標準規范13項,出版學術著作4部。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入選第一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青年創新獎等,指導培養碩博士38人。作為主任建立并主持先進成形技術與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2018年科技部評估優秀),主持組建獲批國家輕量化材料成形技術及裝備創新中心。 |